本报北京讯 1月21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正式发布。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中,数字资源指标增长最为突出。
实施纲要指出,到“十二五”期末,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00个,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800个;逐步实现全国地市级城市建有设施达标、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国有美术馆;中西部地区争取每县配备2台流动文化车;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此外,“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除了继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并实现有效覆盖外,还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丰富服务内容。其中,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重点加强对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另外,还将促进公共文化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支撑,如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纲要还提出,要不断推出更多优秀公共文化产品,推动群众文艺作品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发展创新,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各级文化馆要成为当地群众文艺创作中心,生产更多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群众优秀文艺作品。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龙头,推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文化品牌,发挥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全面提高。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挖掘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