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把它放在社会建设之先民生之首加以部署,提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要求和主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提出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
发展职业教育一直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集中表述放在报告的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集中表述放在报告的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从优化教育结构的角度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十八大报告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集中表述放在报告的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主要从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时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角度提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与十七大报告的提法相比,“大力发展”转变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从“加快”和“现代”两个词的一变一增,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性和时代性,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
二、深入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
十八大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必须放在十八大精神的整体领会中加以理解。
“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一是人民满意。现代职业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必须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就业质量,推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是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三是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必须面向世界。需要及时掌握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赢得国际话语权。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进行对话、对接。
“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特征。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主动服务人民民主建设,主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主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于职业教育的早期介入,着力于终身学习需求的满足,着力于全面职业素养的形成,着力于人的多样性发展机会的创造,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三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必须实现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不断增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实现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三、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必须主动适应中经济升级版的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当前,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促进发展。要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现代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厘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加强统筹规划,抓好分级管理。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律,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促进发展。
第二,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德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把十八大提出的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入教材,走入课堂,进入头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园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传授和教育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创新德育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网络。
第三,坚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完善和结构调整。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保持同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吻合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融通职业资格制度和学历学位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定位,统筹设计各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办法,促进职业教育内部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促进办学类型、学习形式的多样化。
第四,坚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倾斜政策。落实好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政府为主、企业补助、个人负担相结合,切实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充实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推进县级职教育中心建设,开设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特别补贴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学生,让每个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五,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质量。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根据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专业类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灵活教学方式。增强职业院校开放性,把职业院校建成人才开发、技术培养、劳动力培训和扶贫开发的综合基地。建立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和教材开发机制,促进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探索弹性学习制度,试行学分银行。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强教学标准建设,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第六,坚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地方经费统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及其动态调整机制,确定职业教育年度经费增长比例。继续实施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国家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计划和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院校建设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出台教师企业实践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造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完善职业教育科研服务体系,实施职业教育科研攻关计划。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集中到强化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