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报告
集团化办学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4-10-23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实例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文斌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56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在国家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学院清醒地认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为引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逐渐突破校企合作的壁垒,全面促进了办学水平提升。
一、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
(一)组织架构
鉴于陕西是国防工业第一大省,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众多,职教集团又横跨陕甘两省的情况,职教集团开始组建时就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原则,陕西省国防科工办向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印发了《关于组建陕西省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通知》,在国防科工办和学校的努力下,包括陕甘两省的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和军工电子等十大军工集团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高职中职院校共83家单位加入了集团,并选举了理事会,陕西国防科工办任理事长单位,学校任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组织机构挂靠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由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科工办等政府各相关部门组成指导委员会,聘请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任首席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集团按国家职教法律法规和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科研实际开展工作;保证集团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创新发展;协调政府部门与集团成员单位的合作关系;指导集团社会服务工作。
理事会下设办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职工培训中心、质量监控中心。
办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理事单位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把握集团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提供产业发展、行业动向、技术进步及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等进行指导、咨询。委员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方针,促使了校企联动办学、联动培训、联动研发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社会服务与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国防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事宜。校企合作主要通过校企工作站实施。目前已建立了“兵器845厂”、“中航114厂”、“中船重工872厂”等12个工作站,学校投入资金,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共同管理。工作站的作用一是“厂中校”,由企业选拔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和一线业务能手担任工作站教师,学校安排学生进站学习,实施工学交替;二是成为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工学结合教材、课程资源库的基地;三是成为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的平台;四是发挥企校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这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了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工作站案例被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收录。
质量监控中心通过教学运行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网络化评估系统掌控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实行企业信息员、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等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同时,质量监控中心向职教集团定期提供合作办学质量监控报告,对合作办学过程、师资培养、科研服务、毕业生就业等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职工培训中心主要负责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形成“三级推进、相互衔接”服务体系。通过集团“职工培训中心”、“校企合作工作站”、“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学院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研究所”“技术工作室”组成集团、学校、专业“三级推进、相互衔接”的社会服务体系平台,实现了面对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对口支援和文化辐射。
为了促进职教集团运行规范化制度化,集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理事会监督制度》、《理事长工作条例》、《理事会基金管理条例》等基本制度,制定了各部门岗位职责、项目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工作站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办学质量考核办法,形成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手册、管理记录等操作规范,保证了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
(二)运行机制
1.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
陕西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发挥宏观调控和统筹作用,从管理的高度充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对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的主体功能,主导制定了行业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参与集团内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岗位需求信动态息、经济和技术发展信息、企业员工培训信息,学院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引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精心策划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多方协商筹措合作办学经费,依据投入比例合理分配合作办学效益。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等以多方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发挥各自优势为条件,遵守市场经济规律,职业教育规律,逐步形成了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
2.形成了互惠共赢机制
集团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互惠共赢机制。企业依靠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获取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学校实施员工培训,将员工的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降低了人员培训成本。学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提升了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把企业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来源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调动教师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
3.实现了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
集团以法规制度为依据,明确了校企在职教集团中的地位、功能和在集团中承担的财政职能,明晰了对职教集团的管理介入方式,从投入的多元化、运作的市场化入手,以利益交换为基点,建立了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出台多元主体投资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办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按照“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多方共赢为目标,以市场经济为成本概念”的校企合作理念,进行职教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产权界定和利益分配,形成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实现了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达到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
4.建立了多元主体办学监控机制
依据职教集团化办学目标,构建了多元主体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合作各方的教学质量、科研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测量、调整或修正。坚持社会公益性价值导向,定期不定期接受社会、家长评价机制;坚持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制度,推行“双证制”和“多证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坚持引进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度,不断完善课程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机制;坚持人财物多方合作投入制度,确保多元主体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提升了集团整体品质和社会竞争力。
二、职教集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1.“四位一体”模式凸显了育人的作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模式,体现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作用,发挥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各自的职能,促进了资源共享,拓展了办学空间,疏通了就业渠道。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激发了“四位一体”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活力。
2.“工作站”模式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
集团成员单位利用“工作站”模式实施“校企联动、工学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施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联合开展项目开发和技术革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同时互聘人才实现“双院长”管理体制,开展技术交流,学生进站顶岗实习,教师进站进行技术服务,技术人员进校做兼职教授,提高了“双师”教学团队的质量。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49个项目建设团队中,有行业企业人员共计235人;从企业聘请4个兼职分院长、7个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230人、兼职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120人。使校企在共建基地、共同育人、共同开发、共同服务、共同管理等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
3.“校企联动、工学耦合”模式促进了军工特色人才培养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职教集团平台,紧密围绕教学、培训、研发“三联动”,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七耦合”,创新了“三阶段、两情景、一环节、零距离”、“虚实结合、订单培养”、“递进交互”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51门、工学结合教材54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级国防教育专家2人,国家名校长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5人、优秀教师3人,陕西省技术状元4人;省级劳模2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4.为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服务能力
陕西省军工单位数、科技人员数、军品产值均为全国之首,国防工业资产总额占全省装备制造业5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对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迫切。学院重点建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17个国家和省级制造类专业,建成“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火工品、火炸药实训基地”、“数控加工技术(军工方向)实训基地”等10个国家及省部级实训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举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陕西省国防系统职工技能大赛11次,完成各类技术服务项目110项,技术服务到款金额1560万元,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2380万元,取得国家专利11项;为兵器特能集团等10家国防科技企业定向培养火工品、火炸药等军工特有专业培训6305人日;对中航7171厂、兵器213研究所、中船重工872厂等单位开展行业培训25618人日;学院承担陕西国防行业技能鉴工作,鉴定工种62个,年完成职业鉴定8000人次;校企共建了10个“技术开发工作室”,在技术研发中按现代师徒制培养拔尖技能人才,已有4人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称号、11人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5.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联合培养人才,不仅促进了学生技术技能学习,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150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350名学生获得院级优秀毕业生称号,130名学生荣获省级三好学生、4304名学生荣获院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团员,2565名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邢庚同学在泸州顶岗实习期间勇救3名落水少女,董清涛等7名同学在九华山全力抢救突发心脏疾病女游客等行动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陕西日报》、《泸州日报》、陕西政府网等媒体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7项;省级特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56项,二等奖72项;11名选手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获陕西省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二等奖1 项。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院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9%、优秀率达63.84%,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思想素质过硬、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勤奋严谨、踏实肯干”。
三、几点体会
我校在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是,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依靠行业办职教是发展方向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依靠行业办职教,必须针对行业企业在新形势下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认真研究新对策,采取新举措,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新体系、新机制、新模式,才能赢得行业企业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多元主体联合是必由之路
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领域,利益诉求和管理模式不同,因此,职教集团在合作决策、投入分成、日常管理等方面都遇到了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障碍。目前,校企合作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主要靠熟人、靠关系来维持,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利益关系尚未建立。建议政府出台税收减免、政府配套等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从制度上保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鼓励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厂中校”校企联合培养、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
3.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保障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动力。由于企业和学校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不同,很难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合作,需要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4.社会评价质量不可少
目前,由于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职业院校对行业企业一线技能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掌握不够,所以需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机制,依据行业提供的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职业教育布局和发展规划。
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规律,不断吸纳社会资源,创建充满活力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通过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空间和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