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马元兴
一、集团体制与机制建设
(一)体制建设
2003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省商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发起并成功组建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搭建了政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平台,变“孤军奋战”为“集团作战”。集团组建时包括政府、院校和企业三类成员,创始成员单位计23家,为多层次、多功能、跨地区、综合性非法人教育集团。
2004年—2006年集团事业发展迅速。集团成员从最初的23家发展至180家,有关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同时设立行政管理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秘书处三个部门,实行指导委员会下的理事会负责制的组织管理体系。
2007年1月,江苏商贸职教集团顺利完成了组织换届。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姜明、江苏省商业联合会会长吴百灵当选集团名誉理事长,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华桂宏当选为集团理事长。
2008年—2011年,集团进一步完善体制,构建了理事会、分理事会、项目组三级运作的组织运作体系。目前,职教集团已发展成员212家,其中核心成员82家,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教品牌。
2012—现在,集团第三届理事会进一步完善,增设了指导委员会、监事会和职教集团研究所,核心成员调整为127家。
多年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常态运行机制,搭建了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有效合作的平台,实现了集团成员之间互利共赢,推进了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二)机制建设
1.责任机制
以集团章程为宗旨,明确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的责任。以项目合同、协议为基础,明确参与各方责任。
2.项目机制
以常务理事会确定的年度工作为依据,秘书处分解落实若干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订项目方案、签订协议、推进实施。
3.激励机制
集团理事会议定期评价项目实施,总结成败得失,表彰优秀集团成员单位,激励与推动集团成员间合作。参与各方领导重视、合作有力、成效显著。
(1)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
(2)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市成果;
(3)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
(4)优先安排资金支持等。
二、集团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八共同”“订单”培养
分别为深圳爱迪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红豆集团、361度有限公司、王品集团等企业“订单”式培养行业企业所需人才。
“订单”班级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教育管理、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共同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创新。
“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培养行业营销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09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三基于”项目培养
在实践教学方面,实施基于横向项目合作的业务外包承接、基于形成业务实践能力的师生岗位实践、基于提高业务技能的企业项目综合实践的“项目”培养形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创新。
与清华紫光软件集团合作的“清华紫光”项目合作形式,紫光软件集团将部分业务项目中的子项目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提供给动漫专业学生,作为师生共同的实践锻炼项目,有效实现了教学做真正一体化。
与无锡商业大厦大东方股份有限公司、凯宾斯基大酒店等企业合作进行的顶岗实习。
与东方新格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开展的“无锡大剧院”多个设计实训项目等,为职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3.“双主体”公司培养
选择优势专业和大型龙头企业,组建校企“双主体”的企业冠名学院,探索实践校企“双主体”办学。
分别与红豆集团、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无锡五金机电商会等行业企业组建:红豆经贸学院、无锡灵山旅游学院、无锡五金机电学院等企业冠名学院。
二级学院由校企双方共同担任院长,实行双院长制,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学生、学徒和员工3种身份。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由双院长共同商定。
4.“双导师”管理培养
学生的素质应从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全面培养。依托集团实施“双班主任”管理培养。
企方导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的长期渗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等。
整个班级的管理实施“公司化”运作模式,“班级就是企业”,推行公司化管理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职业素养,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双导师”学生管理模式被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为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二等奖”。
(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1.建立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培训中心
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投资成立了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经济特区面积12平方公里,规划入驻企业300家,员工80000人左右。目前,已有20家企业进驻园区,近5000名中柬员工。
为提升特区公司服务园区企业和柬埔寨国家建设的能力,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2010年5月,学院与红豆集团双方签订“共建柬埔寨南洋学院合作意向书”。合作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建立西港特区培训中心,第二阶段成立南洋红豆学院。
经过精心筹备,2012年5月西港特区培训中心正式签约,6月14日上午,学院与红豆集团合作共建的柬埔寨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培训中心隆重揭牌。出席揭牌仪式的中方领导和嘉宾有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商务部亚洲司司长陈洲、中国驻柬埔寨经商处参赞金远、柬埔寨发展理事会秘书长索庆达、副秘书长杰武提、西港省副省长西哈拉等。
培训中心计划以服务园区企业为立足点,面向柬埔寨,辐射东南亚,针对普通职工开设中、柬、英、日等语言课程以及服装制作、信息技术、电工基础、机械加工等专业技术课程,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为“走出去”企业实现现代化生产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课程,提高其国际化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累计培训4873人次。
2.筹建柬埔寨南洋红豆学院
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将南洋红豆学院建设成为拥有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专科教育学院,成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学院成为在东南亚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政行企校全面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1.政府主导,促进校企合作
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赴学院调研并指导工作;时任无锡市副市长张大良出席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第二届理事会并作重要讲话;无锡市发改委、经贸委、人保局、教育局等领导担任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副理事长。
2010年1月14日,学院与无锡市滨湖区政府签订了《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政校新型战略联盟关系,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在政府的主导下,与无锡市财政局合作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总计培训18500余人。与无锡市旅游局合作,开展无锡星级酒店服务员技能比赛。与无锡市人保局、市总工会、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等联合主办的无锡创意烹饪大赛,受到全市餐饮行业企业广泛关注。与科技局开展开展“专利百日竞赛活动”,共申报专利250多项。此外,还与无锡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动漫产业园等合作举办新专业。
2.行业指导,提升办学质量
聘请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姜明、江苏省商业联合会会长吴百灵为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名誉理事长。加强与行业合作,集团承办了由中国商联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商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集团邀请部分成员院校、企业的领导就中国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的体制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江苏商贸职教集团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单位”荣誉称号,集团成员单位红豆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企业”称号。
另外:聘请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晋卿担任集团顾问,全面参与行指委活动,负责制定了行指委的店长人才培养标准和家居设计人才培养标准。
作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商科分会会长单位,集团密切与中国高职商科分会的合作,由商科分会指导集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
(四)带动无锡职教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集团立足区域,整合资源,推动无锡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多年运作基础上,2011年,与无锡市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牵头组建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无锡商贸物流职教集团,立足无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产教结合的信息汇集平台、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化配置平台、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平台和教育成果的社会共享平台,切实提高无锡商贸物流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无锡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
推进无锡职教园区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无锡职教园目前入驻院校8所,师生8万多人,利用集团优势,将建立专业课程共享平台、教学团队共享平台、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和学生活动共享平台等。
(五)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实践
1.共建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依托集团,引入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企业行业兼职教师400余名,其中集团内兼职教师占71.05%,形成了一支“校企互通、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比如,“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就是集团共建的。
集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充当企业研发人员和培训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实现了校企间师资的深度融合。集团也为学院教师提供了稳定的双师素质提升的平台,每年有100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推进了新时期教师队伍的整体转型。
2.共建课程与教材
学院依托集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职教课程与课程标准,共同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将岗位素质与能力细分为职业基础素能、行业通用素能、岗位专用素能和职业拓展素能等四个方面,实施“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集团开发的“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成为国家高职会计专业资源库课程,“ERP原理与应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两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同时,有15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1门课程获得市级精品课程、11部教材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7部教材被评为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等。
3.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集团有110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集团企业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典型的有SMT生产工厂,无锡电信通信互联室,江苏教育超市、商苑驾驶培训学校、南京元利“LGMazak数控加工技术演示中心,深圳爱迪尔“爱迪尔珠宝无锡商院形象店,红豆集团红豆家居标准店等。
(六)促进创业与就业的探索与实践
为促进集团内成员学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依托集团资源在校内建立3000平方米的创业教育园和5000平方米的创业园,在校外无锡皮革城建立50个创业岗位,聘请企业创业指导教师,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构建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园被无锡市列为无锡职教园区创业教育园,成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集团内多元合作建立校企就业共担机制,解决学生就业难题。依托集团,每年举办集团内专场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和技能大赛,集团内企业面向集团内职业院校招聘中、高职毕业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层次、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了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校企就业共担机制的建立。集团每年举办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都有400多家企业参加,提供6000多个岗位供集团院校毕业生挑选,集团成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学院主动为集团内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各类在岗技术人员,为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咨询,助推科教兴企。如为红豆集团、凯宾斯基大酒店等多家企业培训员工达2000人次;为中国光大银行无锡分行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使用培训;为五洲国际集团进行电子商务项目调研和论证,为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特许加盟进行整体策划;与“无锡大学城驾驶培训有限公司”合作,对园区教职员工及学生开展汽车驾驶培训;创建了“无锡同创会计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代理记账,为企业提供会计咨询与培训等。
(2)学院教师依托集团不定期深入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加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既满足了企业的需要,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
对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如与无锡柴油机厂合作研制的柴油机排气制动测试系统已被生产现场采用;研制的弹簧疲劳试验机电气系统,已应用于无锡泽根弹簧有限公司生产线;与无锡市交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合作研发的汽车滑行性能快速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与企业共建研究所(研究中心)。如与江苏国达线路成套有限公司共建江苏国达线路成套有限公司无锡商院研究所、与嘉州包装机材(常熟)有限公司共建嘉州包装机材(常熟)有限公司无锡商院研究所,与南京金埔园林共建设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与滨湖区、惠山区科技局合作开发专利。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中,申报专利736项,职业院校的“四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四技”服务的空间空前广阔。
(3)集团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最大效益,为社会提供多种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承担多种社会服务项目,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亮点。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诊断、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为海尔集团、红豆集团、张家港国际购物中心等数十家企业提供“职业店长特训营”培训,培训企业团队管理人员近千名;为江苏广电举办“数字及互动网络维护”培训班,培训无锡市各维修网点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为社会提供ITAT培训、考证服务。依托“无锡同创会计服务有限公司”, 与无锡市南方金穗信息有限公司签订服务协议,为“530”企业提供记账和税务筹划服务。为无锡市惠山区、滨湖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供师资支持,每年开展培训服务10000余人次。连续10期为驻锡部队战士开展中式烹调厨师培训,累计为部队培养军需两用人才500余人。与无锡金陵大饭店、无锡半岛酒店合作开发设计营养菜单,菜单营养成分分析已被企业采用。为旅游行业、企业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10余项,合计培训1000多人次。
(八)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为加强集团内中高职校际合作,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集团自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双高双推”工程,中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双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依据人才培养实际进程,实行集团内“双推”(推荐就业、推荐升学)。在“双高”人才培养方面,由集团内中高职院校签订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就市场营销、会计、旅游管理等10个合作专业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及岗位技能标准,并形成相关专业课程及技能标准资源库,实现中高职院校“双高”人才合作培养;在集团“双推”方面,每年举办集团内院校毕业生参加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暨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已举办五届),有效建立集团内推荐就业和推荐升学的长效联动机制,形成集团内职业院校协同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良好态势。2012年5月,学院与集团内江苏省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联合申报的会计、旅游专业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成功获批为首批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九)商贸类高职东中西部联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推进东中西部商贸类高职院校间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2007年始,学院相继与内蒙古财经学院、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中西部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2010年,学院牵头与东中西部13所商贸类高职院校组建了东中西部商贸类高职院校联盟。联盟充分利用各院校教育资源,每年召开“联盟”全体成员会议和专题论坛,研讨商贸类高职教育办学的难点、热点;联合举办烹饪与营养工艺、旅游管理专业,分阶段实施培养;推进联盟专业联合体建设,共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物流管理、金融保险、连锁经营等专业;开展“两交流”(东中西部院校间互派专业教师、中层干部长期挂职或短期交流,学生校际交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跨区域交流协作发展;组织东部企业走进中西部院校,帮助西部院校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并积极推进落实校企合作重点项目。
(十)集团化办学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在集团化办学中始终注重对职教集团运行规律的研究,组织专门研究团队,追踪国内集团化办学实践,赴河南、山东、海南、上海等六个省市开展专题调研,总结分析经验,提供理论指导。“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例”“联盟型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障碍分析和路径探索”“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探析”等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刊物或成为集团决策的重要参考。集团化办学成果分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感悟
(一)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
职教集团要充分发挥覆盖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全的优势,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结构、规格、质量的新要求,强化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吻合度、适用度。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跨国企业、国(境)外院校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
职教集团要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统筹规划集团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为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要深入整合集团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学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配置和互聘、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促进充分就业的能力
职教集团成员要共享招生、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统筹集团成员人才培养分工与协作,促进跨区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职教集团学校要重点面向集团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学历继续教育等,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要利用集团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农村青年劳动力、扶贫对象、复转军人、特殊教育人群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职业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能力
职教集团要科学规划成员学校的定位、分工和布局。发挥集团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评价模式改革的统筹与衔接,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先行先试,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