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困境与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4-10-23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 王成荣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职业教育集团的一些探索,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
我的演讲分为三部分:
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基本发展状况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三、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
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基本发展状况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是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我院是北京市政府所属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级示范校,也是全国5所示范校之一,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力,被首都商界成为“首都商界的黄埔军校”和“经理的摇篮”。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29亩,有通州、涿州和东四等三个校区。在校生6000余人,其中京外生源占比30%。
目前教职工600多人,教授、副教授12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2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0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10人、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12个从财经类职业教育需求出发,我们在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财贸素养教育、开展“研学结合”课程探索,开设了“上班式”课程在2014年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院获得一等奖2项目,二等奖5项,在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财贸素养教育”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院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大成效,旅游系长期看展的“两会服务”教学已经持续了10年,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我院在德育教育方面在北京市处于领先地位,在第五届北京高职院校德育论坛中,2人荣获一等奖,4人荣获二等奖,5人荣获三等奖,6人荣获优秀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学院还获得“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三等奖 ,是获奖单位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人民日报》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探索德育新途径——让德育与学生心灵共鸣 ”报道了我院的德育教育成果。
由于就业成果突出了,中央电视曾经专门报道了我院教育工作。
近年来,我院在学生创业有了很大突破,4支创业团队荣获2014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并获专项资助,在今年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获得了一等奖2项目,二等奖1项目。2012级在校生宁帅豪获得150万天使创业投资。
京商研究是我院的研究品牌,我们连续多年承担北京市商业规划项目,为北京大型商业机构提供咨询。某知名高校著名教授曾经说过“北京市的商业规划是针插不透、水泼不透,都被你们抢走”。去年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在我院设立了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这是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唯一的省部级社科基地。
近三年我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近三年我院承担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1项成果被列入了《成果要报》,得到了市领导批示;近三年我院中标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4项;2014年,本人的著作《品牌价值论》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是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13年北京市教改立项7项目,在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我院教师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数量在全国1321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三。
我院学生科研成绩突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0年一等奖1项;2011年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目;2012年二等奖1项目。两篇学生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工程数学学报》上。每年值得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提交的论文查过了1万篇,发表的只有12篇。王博同学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北京市只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四名同学获奖。
我院先后与美国席勒国际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新西兰国立怀阿里奇理工学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建国科技大学、大华科技大学、高雄餐旅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合作,出国出境学习的学生超过400人。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联合举办MBA课程班,招生1500余名
二、当前我国职业存在的问题:三道藩篱
一、打破教育系统与人社系统在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藩篱,合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从国家层面一直是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两个部委分管的。教育部主管职业初中、中职(含职高、成人中专)和高职等学历教育。2013年所属院校数分别为职业初中40所、中职(含职高、成人中专)9418所、高职(专科)1321所,在校生总数超过2313万人;人社部主管技工院校以及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等。2013年,所属技工院校2882所,在校生386.6万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含技工院校)2574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839万人,其中1537万人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说,近些年来,在两部委的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有两个部门分口管理,在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职业教育大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职业院校在专业上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应用到国家职业大典和职业标准的修订升级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后,取得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有一定困难;目前人社部门在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行政化和学术化倾向;职业院校与职业技术院校、培训机构之间缺乏协同与配合,未实现学历学分贯通;等等。
《决定》明确提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地方政府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职业学校编制;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决定》的这些精神,为打破教育系统与人社系统在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藩篱,提供了重要的改革思路和政策指南。
打破上述藩篱,从宏观上讲,无疑需要更科学严密的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出台包括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框架在内的更详尽更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政策与措施。
从微观上讲,就一所职业院校而言,打破这道藩篱,当下改革与创新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第一,优化专业结构,在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进行前瞻预测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优化与调整,保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国家职业分类相对应。
第二,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建立课程创新机制和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机制,保持课程接地气、接职业标准、接岗位发展需要。
第三,积极争取人社部门和职业技术指导鉴定机构的支持,探索“校所一体”的办学模式,即建立与学校重点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推动专业教学的技能化,提高培养效果,减轻学生负担;争取在高职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重点专业中,探索建立“双证合一”的制度,即学生经严格考核合格后,同时取得毕业证书与一定层次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免予职业技能鉴定。
第四,打破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与技工、技师学校的体制障碍,探索在招生、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培养等方面实现协同与合作。
第五,在人员编制、结构、教师准入资格和职称评定、干部管理以及工资分配上,争取更多的学校自主权,根据职业院校贴近行业企业、贴近市场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
二、打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藩篱,建立产教依存、校企合作培养职业人才的机制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和教育两个方面的需求和文化基因,职业院校本身应该是产教结合的产物。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劳动体制下,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是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主管的,行业企业办学所占比例较低;或者说多数职业院校不是出于行业企业内生需要设立的,与行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原始的天然的纽带关系;加之,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促进政策与机制,因此,职业院校在谋求发展、主动贴近行业企业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未形成产教相融、校企互动的共生局面。
《决定》用了较大篇幅阐述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机制和政策。《决定》明确指出,企业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要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多元投资机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制度;实施行业指导评价制度;健全促进企业参与制度;推行集团办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特别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产学研合作,走内涵发展道路,为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时,还明确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责任、要求和优惠税收政策。
这些改革思路与政策导向,无疑对打破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藩篱,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宏观上讲,《决定》精神的落实,还需要国家层面出台具体可行的法律法规,如职业教育法、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以及财政税收办法和激励机制等,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职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当然,与打破上述藩篱相适应,也应打破职业教育在区域上的藩篱,如政府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协同实验区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宏观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能与效率。
从微观上讲,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在落实《决定》精神中,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主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基础上,用市场化理念和创新思维,开拓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第一,利用职业院校自身专业积累、师资和教学设施等优势,与行业企业合办培训中心、特色学院;探索建立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就目前体制下,公办职业院校在下属二级学院层面,可以探索建立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冠名培训中心和特色学院。
第二,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探索成立有资本纽带的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对目前已经成立的职教集团,具备条件的应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
第三,在政府支持下建设规范的学生企业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择合适的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实验;组织由企业深度参与、与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吻合的订单班;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技术技能课程。
第四,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非遗技艺传承中心等,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技能创新和积累上的作用,推动职业院校科研模式由学术创新型向技术创新型的转变。
第五,主动争取通过如组织、主编、参编等各种形式,参与国家职业大典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把学校技术技能创新与积累的成果体现和固化到国家标准中。
第六,争取企业、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助,建立区域内院校联合教育基金并进行市场化运作,其收益用于改善学校教学与学生生活条件。
第七,主动加强区域合作。比如京津冀地区,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各个职业院校应抓住机会,主动谋求在资源共享、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合办实训基地、师生互换互访以及异地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三、打破教育系统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藩篱,疏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和比较尴尬的地位,且相对封闭,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存在道道藩篱;自身中、高层次之间也缺乏衔接,且到高职就封了顶,是一种断头教育。
从我国高职教育看,尽管早在清末“壬寅-癸卯学制”中,清政府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有了中国近现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除高等师范教育外,实际上已不存在其他高职教育;直到1980年创办天津职业大学,中国高职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真正进入快车道则是近十几年的事。高职教育从诞生到今天,学历一直限定在专科层次。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观念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包括教育系统在内未形成崇尚技术、崇尚实业之风;二是体制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根基和主体是学科型的,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层次可向上延伸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自身没有向上延伸通道,没有自成体系,与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还不贯通。先看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中考分流,学生上了职高和中专、技校,再上全日制大学很难;高考分流,学生上了高职,虽然政策规定部分学生可以升本,但渠道很窄,不能像美、加社区学院那样,积累一定学分后可以直接到普通大学就读。
再看与继续教育之间的通道。我国继续教育中的各种学历教育,主要解决成人的学历问题,与职业教育是两股道儿上跑的车,没有直接的衔接与贯通;职业教育与大量的职业培训也没有关联。高职院校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直接满足在职人员技术技能提高的需要,但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学历问题,也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支持,完全属于院校市场行为。
因此,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生态位不清晰,自身既不能自成体系,又没有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融通,融入到更大的体系之中。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畅通人才成长通道。要建立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决定》提出要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学校学习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尽管在《决定》中我们看到“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学校”的提法,但相应提出适度提高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人员的比例。
学习这些精神,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未来一种美好的前景,像葛道凯概括的,职业教育将是“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完整体系,对于职教学生来讲,上下贯通,就业深造自由。
描绘这张蓝图容易,实现起来绝非易事。从宏观上讲,政府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办法,敢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关键性的改革是要打破各类型教育及职业教育自身层次之间的藩篱。
首先,建立多元的招生制度和统一共享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使学生和成人不管通过什么形式、在哪一类学校入学,只要按标准积累一定学分,都有获得相应学历学位或证书后,或就业,或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目前通过增加“比例”的方法,只能说是一种过渡政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通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其次,在探索本科职业教育时,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国家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基本教学条件标准、专业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和教师标准等,谁达标准谁来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均可以通过竞争获得主办权。从路径上讲,第一步不一定涉及学校规格问题,可从专业做起,成熟一个批准一个,一个一个去办,一个学校申办的高职本科专业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再决定其规格问题。这样有利于把职业本科办活、办好。
从微观上讲,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是大有可为的。
第一,在做好中高职3+2衔接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业范围,并通过自主招生等各种方式,吸收更多的有升学愿望的职高、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第二,参与地方高校协同发展计划。与核心专业相近的本科院校建立紧密协作关系,除了利用现有政策继续做好专升本和争取增加其比例外,争取学分转换试点,抓住机会疏通学生升本(包括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通道,使愿意升本又能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均有升学机会。
第三,做强优势专业,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利用自身专业技术技能积累、“双师”师资、校企合作资源、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职业本科试点、地方高本3+2衔接试点及与本科院校合作办职业本科试点,在某些有实力的特色专业上实现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的对接。
第四,打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障碍,发挥高职院校职业技术技能优势,参与新型社区学院办学,探索在企业或社区定向招生,探索建立在职培训的学分银行,探索高职院校与成人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之间学分转换。鉴于高职院校肩负着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双重职能,有些高职院校还有成人教育的职能,因此,对有成人教育资质的职业院校,应回归成人教育的本质(应是职业教育而不应是学历教育),打通本校内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界限,实现无障碍学分积累和互换;探索开展成人本科职业教育,对有成人本科资质的高职院校应进行改革,即把成人本科学历教育改造成为成人职业本科教育,没有成人本科资质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有成人本科资质的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使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在本校内就搭建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立交桥,使高职学生在本校就有升学的通道。
通过政府推动,在体制机制上打破上述三道藩篱,用法制、政策吸收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用市场的力量整合与吸引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赋予职业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激发职业教育的无穷活力,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伟大梦想。
三、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的探索
在国际上,教育集团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是从企业集团移植而来的教育产业的经营组织形式。
20世纪60-70年代,在私立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出现一些网络化、连锁式的大型教育机构。
中国的教育集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西城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北京蒙妮坦美容美发职业教育集团。
当前北京有6家职教集团,全国有800多家
经北京市教委、商务委和通州区政府批准,由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于2012年12月成立,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集团成立。
目前,成员单位67家,其中大型商贸企业35家,行业协会6个,商贸类科研机构2个,高职学院8所,中职学校9所,大学4所,媒体3家。
集团的运转主要依赖三大纽带:情感纽带、事业纽带、利益纽带
我们在集团运作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学分银行:联合北京烟草专卖局、家乐福、王府井百货等商贸大企业试点“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在不同学校间的互认,有效鼓励从业人员采取工学交替、学分积累等方式学习。
工时换学时计划:统一规范学生打工管理,企业提供小时工岗位,累积工时可以抵换学时
多方校企合作:我院与菜市口百货合作开展“订单班”,10年内菜百公司营业额从10亿元上升到了150亿元,公司的三分之一中层干部是我院毕业生;董振邦同学毕业五年进入了公司的高层。
开展社区教育:村长培训班
以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包括:“体验式消费服务模式研究”、“北京社区商业服务体系研究”、“花仙子万花园旅游发展策划”、“宋庄农场旅游经营发展策略”
目前我们在运行中也发现了职教集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资本纽带,现在的职教集团多数是“拉郎配”
二、集而不团,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职业教育集团的历史使命是
教育集团不等于学校集团
企业的教育功能
集团的功能是什么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公办私营
集团应该解决大家的共性问题,节约成本
组织化程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教育集团来自产业集团的启示
集团的出现是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要求,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