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铸就高职教育优质品牌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属国有公办学校,隶属于江苏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中专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2002年6月学校独立升格建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继承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学院立足南京,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致力于为信息产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三位一体,服务江苏信息产业
学院以“服务全体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信息产业”为宗旨,落实学历教育、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江苏省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学历教育方面,学院紧扣江苏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和需求,形成了以集群发展保强势,以特色发展铸品牌,以动态发展抢先机的专业发展思路,保持了专业建设对产业调整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院抓住信息产业链“制造”、“软件”、“服务”三大核心环节,结合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电子整机类、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电子元器件类、通信工程类、软件类、信息服务类、数码艺术类、新能源技术类等八大专业群,设置了45个专业,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2000人左右。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建院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中电熊猫、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国网南京南瑞集团、中电十四所、五十一所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把学院作为招聘高职层次人才的“首选院校”。2006年至今,学院已连续五届荣获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表彰。
在科技服务方面,按照“建平台、育团队、做服务”的工作思路,先后建成了江苏省
在社会培训方面,整合资源,开拓渠道,先后建成了“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江苏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咨询与实用人才培训平台”、“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信雅达IT培训园”等8个培训平台。近三年完成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10288人次,到账经费2200多万。
二、关注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突出就业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确立了“围绕市场办学校,依托行业设专业,根据目标定课程,强化素质育人才”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调研,学院提出了“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理念,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构建了“新四块”课程体系,作用于学生通用职业素质、初次入职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素质课程”全面化、“岗位能力课程”实用化、“专业知识课程”综合化、“个性拓展课程”多样化的要求,深入开展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同时大力引入企业资源,以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支撑。该体系荣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在“新四块”课程体系中,嵌入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三大主线:通过“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战训练”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一体化教学、项目式课程等教学模式改革,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师资上,大量引入企业资源,基本实现了实训实习教材、讲义由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主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学生获得了过硬的岗位技能,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岗位适应期大大缩短。学院以“显隐结合,三全育人”为特征,以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文化环境、实践体验活动和个性发展平台为载体,构建了贯穿三年学程的素质教育体系,强化学生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该成果荣获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还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为主模式,分层次、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创新教育体系。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学院取得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内的一大批教学建设成果。
学院学生在各类高级别学科、技能竞赛中频创佳绩,显示出优秀的综合素质,2007年以来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奖项400余项。
踏实的职业态度和扎实的专业能力使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岗位竞争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共同发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月薪等指标均高于江苏省高职同类院校。高质量的就业在考生中形成良好口碑,自2007年以来,学院省内招生计划与线上报考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1:7.24,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居省内高职前列。
三、探索创新,突破高职教育难题
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长效性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专业教师缺乏有力的保鲜途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够等难题,学院不断探索实践,创新了校企资源协同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等合作模式,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学院通过协同校企人力、设备、技术、业务等资源,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机整合了上游企业在合作育人方面的优势和下游企业在合作就业方面的优势。通过平台的对外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建立起校企利益纽带,激发了企业的合作动力,校企合作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将平台资源反哺教学,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资源与企业需求同步更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近年来,学院先后与中兴通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金碟软件、泰之联等公司合作成立了通信技术服务平台、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物联网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等载体。这一模式获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院在建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目前入园企业12家,总投资3亿元,被列为南京市首批大学科技园(筹)。全部建成后将作为学院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枢纽平台,实现技术服务资源无界整合,全面升级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和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全面更持久的支撑,推动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创新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依托校企的合作项目或共建的实体,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专业团队,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同时参与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是一种紧密型的双师结构群体,并能随着项目的深入或实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该模式有效解决了高职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效果不佳,专业实践能力难以持续提升;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不高,教学参与不够深入;专兼职教师沟通渠道少,校企文化融合难以推进等问题。该成果获得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热心公益,实践温暖工程宗旨
学院开放优势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支援其他职业院校教学建设。同时,推动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和农村信息化推广、创业计划竞赛、志愿者社区服务、无偿献血等活动,促进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1、支援本省中职和西部高职院校建设
2008年起,学院作为江苏信息职教集团的理事长单位,承办了全省的对口单招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考试,通过组织技能考试,对集团内徐州铜山职教中心等27所省内中职校进行了专业建设、项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培训,发挥了对中职的引领作用。
2009年,学院与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协助其完成通信类专业的举办。双方按照“1.5+1+
2、面向特殊群体开展公益培训
学院的师生一直是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下乡”活动的主力军,每年暑期都会深入到农村,传授信息技术,并积极承办了全省农民(家庭)上网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我省的农村信息化添砖加瓦。此外,学院是“江苏省省级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多次承担了残疾人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2011年6月,学院成功承办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类七项赛事,受到了主办方中国残联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度肯定。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学院通过组织无偿献血、开展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形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共识。近三年来,每逢南京市血库告急,学院都是组织献血最早、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受到《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普遍关注。学院目前建有9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从事青年志愿服务的学生260余名;建立了江苏科技馆、尧林仙居、闻兰苑三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栖霞敬老院、栖霞小学、九乡河公交站等近二十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点;常年开展科技协会家电维修进社区、新青年义工队红山外来工子女学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
内涵发展铸就高职教育优质品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以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以校企紧密合作为主要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继续强化办学内涵,提升整体实力,将更好地发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