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校奖

黑龙江职业学院

出自: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4-24


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取得优异的办学成果

学院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全面贯彻党和中央的教育方针,坚持“立足产业、携手行业、服务企业、成就职业”的办学理念,秉承“产业的推进器、学生的铺路石、百姓的圆梦者、文化的传承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开发与调配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

1.办学实力增强。黑龙江职业学院是由黑龙江科技职业学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更名组建。自2012年学院更名组建后,迅速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内办学规模最大、专业覆盖最广、教授人数最多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占地面积达到2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30.4万平方米,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4万人,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42个,专业涵盖三大产业。

2.师资队伍雄厚。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师德建设与能力提高并重的方针,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挖掘潜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实施“四个一百工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引进15名行业企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培养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学院拥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1个。担任教育部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教育部职业类院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国家行业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5人,省级教学新秀4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

3.办学成效显著。六十多年来,学院向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0余万优秀毕业生。以“重实践、重品质、重能力”培养塑造人才,形成了“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人才特色。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学院推行“订单”式教育,大量优秀毕业生被中海油、中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录用。学院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全国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全国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方针,促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积极打造“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始终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落实教育部对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要求,成立专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建立完善的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形成纵向环环相扣、横向全面覆盖的就业工作网络,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人数比达到1:300,就业经费投入由学费的1%增加到了1.5%。学院就业网站资源不断丰富,服务功能日趋完备,真正实现了“企业资源共享、就业信息发布、学生网上求职、双方远程面试、教师指导服务”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学院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学院举办了40多场综合及专场招聘会,连续三年承办全省院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合作对接会近三年。学院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6%以上,名列全省前茅,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98%以上。2013527日,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同志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学院进行调研,并对学院的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你们是我了解到的学校当中最好的学校”。

2.以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和教育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为载体,打造内涵建设工程。201011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全面启动骨干院校建设工作。2013515日,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学院以骨干院校建设和迎接评估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可喜成就。学院教师主编、参编的30部教材经过教育部专家评审组评审,符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立项要求,成功获得立项审批,遥遥领先于其他高职院校。《工业锅炉设备与运行》、《牛生产》2门课程分别以位列第二和第五的成绩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参加专家评审,最终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3.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拓展职业技能培训领域。2013年培训3万余人次,到账资金500余万元。电气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团队完成了哈尔滨龙飞焊接公司4台摩擦焊机电气控制柜调试,其中两台已出口俄罗斯。6个国培项目获得省教育厅审核通过,其中“职业院校数控铣削加工教师高级研修班”、“职业院校畜牧兽医技术教育高级研修班”等4个培训项目获得国家批准通过,学院将面向全国开展国培项目职业能力培训。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了黑龙江省龙职宠物服务有限公司,增强了学院社会服务辐射能力。

三、努力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1.携手共建,主动融入产业环境。专业设置立足产业需要,专业建设依托产业支撑,教学过程融入产业环境。20125月,在省工信委的倡导下,学院率先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进园区”活动,24个合作项目一次性签约,搭建起“携手共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一是中职教育进园区。采取招工招生一体、员工和学生一体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解决进厂农民在身份转换中的技能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高职教育进园区。主要是以订单班、冠名班、特色班为载体,实行工学交替,“专业办在园区,课堂设在企业,学生学在岗位”。建设了一批“园中校”、“厂中课堂”和教师工作站。与亚布力冰雪产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在亚布力建设冰雪产业管理学院,设立滑雪场管理专业,今年开始招生。三是成人教育进园区。在全省县域和产业园区设立办学点25个,主要满足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需求。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教学平台的搭建,也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有效载体。

2.集团办学,探索多元合作机制。集团化办学是整合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2011年,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组建了省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集团和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分别把一批学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多元合作。一是在集团内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试点工作。与双城职教中心、五常职教中心、五大连池职教中心、桦南职教中心、龙江职教中心、学院中职部等6家中职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课程衔接、师资对接、基地共用等核心内容上进行合作。二是建设共享实训基地。加大投入,建设了宠物疾病诊疗与养护中心、数控技术等共享性实训基地,面向成员学校开展服务。开展技能大赛,教师培训,推动成员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三是实行利益连接。连续三年承办由省工信委、人社厅、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合作对接大会,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对接平台。现在,对接大会已经成为学院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沟通联系的一座桥梁,成为学院对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的一张名片。

3.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一是重点专业率先创新体制。9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5个省级重点专业率先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8个,“校中厂”8个,“厂中校”7个、企业专家工作站4个和教师工作站5个。二是教学平台体现学做一体。学院先后投资3600万元,建成大型工业中心、电气自动化、城市热能、会计金融、创业教育、酒店管理、汽车检修等一批教学做一体化平台。三是培养模式突出产业特色。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学做交替,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了“夏制造冬运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构建了“两轮实践、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构建了“双主体、三岗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一、产学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产业背景,融入了生产要素,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岗位性。四是课程改革依托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各专业(群)成立有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组建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外兼职教师参加的课程改革工作组。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及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证”融通。各专业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立项建设课改课程157门,开发优质核心课43门,课程标准84门,开发校企合作教材102部。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已有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18门,院级精品课62门,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6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8门。

4. 科研工作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中国职教学会课题8项,实现零的突破;省级以上课题立项99项,立项率达80%。其中,省教育厅科技处课题立项39项,列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之最;院级课题首次设置应用技术重点培育课题,并立项9项,应用技术课题立项占总立项数的50.7%,较上年提高38%。申请专利75项,其中发明创造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北方经贸》全年共收到来稿1705篇,刊发1217篇。

5.积极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学院到黑龙江商务学校、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等院校进行说专业、说课展示和学术交流,获得兄弟院校高度评价;完成了省教育厅指定的新疆阿勒泰地区5名中职教师3个月的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