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理论研究奖

徐元俊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出自: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04-23


一、长期企业工作手脑并用学技术

我是1978年高中毕业,首次高考却与大学失之交臂。随即被招进当时涟源地区最大的国营企业——涟源钢铁厂,分配在技术最先进的计量自动控制所,成为最后一批“学徒制”的热工仪表修理工。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要掌握好电工电子技术,才能学会各类仪表的维修,不然就很容易被淘汰。为此,我在维修过程中依据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手脑并用”,白天跟着师傅学维修,脑子就想着他为什么要这样下手?在自己动手维修时又勤于思考,晚上带着问题从书本中寻找理论支撑与答案。为尽早“上道”,我还参加了电子技术脱产和函授班学习,刻苦学习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很快就成为技术能手,不仅能独立检修各种仪器仪表,还能承担自控工程的安装调试,在全厂仪表工应知应会比赛中多次夺魁,第二年,被破格提拔当上了维修班的副班长,因业绩突出和技术过硬而提前一年出师,开创涟钢仪表工提前出师之先河,成为全厂仪表维修的技术骨干。我还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在1985年的《仪器与未来》杂志上发表了《电子电位差计非线性误差解决方法》的文章。

然而,在成绩面前,我更感竞争的压力与肩上的责任,同时,也深感缺少大学文凭的无奈,多么希望能换个轻松单位以便能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就在1985年底的一次偶然机会,我调到了娄底地区工矿商业公司,从事家用电器维修。可是,家电经营好景不常,维修业务日渐减少,我将面临着转行或下岗的窘境。心中的那种失落感,连做梦都想再回到涟钢那检修的岗位。19872月我又调到娄底地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先后从事过工程测量、地质勘察、桩基试验、出纳员等工作。无论做何工作,我都是干一项、学一项、爱一行、专一行,树立了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职业操手,成为了技术多面手,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在企业工作的17年中,深深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急及竞争的压力,为此,我都是坚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新技术,后来还获得了“热工仪表”高级工等级证,领悟到了技工成才的要诀与真谛。

二、自学成才诠释自强不息正能量

学历深造并不是为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适应社会的竞争。没有全日制脱产学习机会,便选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1988开始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199210月终于获得湘谭大学法律专业毕业证,但也改变不了生存压力与竞争的残酷。1995年下半年,娄底工业学校有个标准化管理班,开设《工业自动化仪表》课程,正需要有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仪表维修的老师,我便有幸成为了一名中专教师,讲授着我熟悉的仪表课,遵循黄炎培先生的职教理念教育学生“手脑并用”。然而,在国家取销中专统招统分计划后,标准化班后来也停止招生,我改任《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课程。一年后被安排在教务科,从事课堂纪律检查与教师工作量统计等管理工作。

学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职称对应着待遇的差异及地位的高低,对只有自考专科文凭的我来说,在这新的领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压力更大。为此,我暗下决心、勤奋向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朝着职称晋升目标而奋斗,树立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典范。于是,我勤于思索与笔耕、钻研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撰写发表论文,试图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并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与研究。19978月评上助理讲师,20019月晋升为政工师,200411月转为助理研究员,20069月破(学历)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为实现更高的奋斗目标,决定再提升学历,2007年我报考了西南科大的函授本科学习,于2009年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2012年底在申报研究员职称评审时,以创造和刷新湖南晋升社科类正高职称论文记录,名列高校管理组第一名而圆了正高职称梦。一名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大门、当工人出生的我,获得了中国最高等级的技术职称,展现了一种自强不息、求索攀登的毅力与精神,诠释了一种自学也能成才的正能强。

三、探索与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论

1997年开始,我在每天的纪律巡查中,发现学校管理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师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缺乏认知实习与实际操作,没有与劳动部门的技能认证考试相对接,与黄炎培的职教理念相距甚远,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在国家实行招生并轨、取销统招统分后,中专学校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于是,我便开始思索职业学校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改革,因受用人机制和管理权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好将所思诉于笔端,通过撰写论文发表来抒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职业教育情怀。2002年学校合并升格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我就在教务处从事教研管理,年底应湖南省教科院欧阳河所长的邀请,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结识了一批省内外高校科研处长与专家而走上课题研究之路。2004年学院首次“双向选择”因想去科研处而落空,从此决心研究探索高职科研管理这个领域。

2001年开始撰写发表论文,目前共发表论文160多篇,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之冠,在全国职业教育界也是名列前茅。其中在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主要探讨职教管理并以科研管理为重点,代表刊物有《中国高教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学术探索》、《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职教论坛》。目前“中国知网”收录论文130多篇、下载12000多次,被引300多次。这一系列成果丰富了我国高职科研管理理论宝库,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继承和拓展。

近五年来,我主持完成省级课题7项,参与完成国家、省级课题10多项。其中,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地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研究》获优秀等级结题,成果公报被刊登在《湖南教育科研报》上,并被湖南教育科研网成果推广栏目转载。2013《去行政化:高职院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成果申报省级成果鉴定,经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鉴定为“通过鉴定”。

近年来,有10多篇论文在全国或省内获奖,系列研究成果从2005年起,连续四次获娄底市优秀社科成果二、三等奖,2007年参与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主持申报《创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提升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成果,获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2年获得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颁发“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证书,并为学院申报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近十年来,我虽不在科研管理岗位,可我在科研方面还是尽力帮助他人,指导校内外老师申报省级课题立项了20多个,指导教师修改、推荐发表论文一千多篇,使无数位省内外的老师成全了高级职称梦。

四、勤奋钻研成果得到职教界认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2010年我想将前期系列成果进行梳理,写一本《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研究》专著,也算是对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总结。写期间得到了原教育部职成司司长、国家督学杨金土的指导并作序。杨司长在序言中指出:“据我所知,如此系统介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的著作尚不多见。现有成果来之不易,梳理撰写成书更显珍贵。”专著封笔后,获得了娄底职院2011年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20114月由西南交大出版这是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第一部专著,填补了高职科研管理的理论空白,开启了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新纪元。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研究》专著出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在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各大购物网均有销售,一些单位或个人都直接找我购书,邮购或赠送的专著就达四百多本,有些高职院校领导来娄底职院考察时还特意提出想找我签名索书。《中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等报刊杂志刊发书评与报道。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社科联网、湖南科研网等网站刊登专著推荐消息及专著简介,这在我省及全国都很罕见。

当专著呈送教育部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时,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余祖光所长为专著题词:“高职改革发展科研伴随,元俊先生研究有见的,有指导作用”;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书法题词:“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教育部的主管领导对专著的认可与肯定。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研究》专著2013年申报省级成果鉴定,经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鉴定为“省内领先”,这是娄底地区及全省高职院校唯一获此殊荣的成果,也是高职院校参加本届成果鉴定所获等级最高的成果。

随着学术声誉的提高,2011年底,应湖南省社科联的邀请,参加“湖南省科研管理工作者协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指定为大会四位发言人之一,演讲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20123月应省社科联邀请参加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重点大委托课题“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并为十个子课题中唯一来自高职的负责人(2013年结题)。20127月,应邀出席全国科研管理先进单位与个人表彰暨经验交流会,被指定为优秀个人代表登台作了《潜心职业教育研究  探索高职科研管理》典型发言,是9位上台发言的先进代表中唯一的高职老师。20137月,应邀出席中国职教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院校科研教研工作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高层论坛,被指定作了《协同探索科研管理路  执着终圆高职研究梦》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并在会后签名赠书40本,在论坛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201311月中旬,应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邀请,做了科研课题申报与科研论文发表方面的学术讲座,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来传播黄炎培的职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