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00082),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建本科院校不能走传统大学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紧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直接面对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探索其转型发展的依据、动力、目标、途径、内涵等。课题研究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逻辑起点,以广泛深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系统分析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示其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与内源动力,对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实现路径、文化品格及内涵建设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对其转型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课题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谈,并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如通过调查研究对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了我国五所新建本科院校和国外五所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创业发展实践,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结论;通过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干部的访谈,深入了解这些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经验等。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 新建本科院校的本质内涵
该课题在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把握的前提下,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新”不仅仅是个时间性概念,更具有独特的“新质”。新建本科院校的这种“新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有着新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她以参与式建设代替了传统大学的旁观式批判,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直接推进社会发展。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满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因而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质量标准,这种质量标准在传统的“学术标准”或“内部标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外部标准”或社会标准。最后,基于以上两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质还表现为她有着新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并进而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现代教育模式。
2. 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一种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这种转型发展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共性的方面,又有这类高校各自个性的方面。该课题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共性层面的转型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型,这是学校层次提升的要求;二是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这是学校类型定位变化的要求。在这两个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起点、是中心、也是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学校职能拓展出(通过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地方和行业企业)、学校发展方式注重与地方互动;而上述的每一种变革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做出相应的各种改革,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性的变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的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层次提升,而且还有类型转变,这两个变化是新建本科院校“两个转型”的根源。
3. 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归宿
该课题研究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应该是应用型品牌大学。应用型品牌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其核心是要形成为社会公认的大学品牌;创建品牌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区域特点、目标市场等),一是要以优质为前提(质量主要不是纵向对比的质量,而是与相对于需求的)。
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
综合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转型任务、目标归宿并结合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该课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基本阶段,即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说,以上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几乎总是同时发生的,尤其是当新建本科院校在对此有过精心的整体谋划时。从个体的层面看,这三个阶段即是各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新型”大学的道路上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层面看,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走向品牌大学的过程是一个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过程,恰恰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和错位发展。
5.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是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主要包括办学定位、目标驱动、动力机制、路径选择、逻辑前提、品格特征等,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问题,涉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依据、方向与路径等。二是转型发展的过程研究,主要表现为实现转型、构建特色、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品牌大学”是转型发展的指向目标,其本质就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系统中基于自身定位的特色发展。三是转型发展的内涵研究,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等,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只有以上三个方面相互勾连、整体推进,才能使转型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选择
西方高等教育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分化出来,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的概念。潘懋元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类》有关第三级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高等教育分成综合性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职业性技能型三种。其中的第二类“专业性应用型”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其开展专业性应用型教育,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教师等。我国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在大众化潮流中,新建本科院校特别要充分认识高校分工的必然性,理性地接受高校之间的分工,按照分工思想明确学校角色定位。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的表述中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总体上给学校定位,规定学校的应用型应该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履行方面,在注重本科层次的“学术学理性”的同时,积极倡导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取向”,由此再扩展和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转型发展,不仅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努力,也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共同努力。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要把握好“坚持、呼应、争取、呼吁”八字方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方向,持之以恒、办出特色和水平;呼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新导向,抢抓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努力跳出单个学校的狭隘视角,从这一类高校群体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获取更大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好的发展思路;呼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重视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真正落实“科学分类、分类指导、多元办学、特色发展”,真正将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类型加以指导。
第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类型多样化的现实,组织力量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分类研究,为分类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按照“不禁止”的原则,允许新建本科院校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可以通过各种专项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示范校建设等引导、鼓励、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办者,要合理处理好与高校的关系问题,会同教育主管部门落实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将重点放在为高校发展提供相关服务上来,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合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可以直接与高校协作、联合,可以支持或推动高校与产业“联姻”,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推动高校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引导高校服务社会,如建立重大决策向高校咨询制度等等,要求、鼓励和激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要加强与高等教育合作的意识,逐渐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满足自身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