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董秀华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与行业职业资格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DIA070128),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与行业职业资格和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机制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状况,及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机制的作用方式和路径;关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当前的局限问题等;着重分析专业认证作为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重要机制的作用机理,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等。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在方法上注重个案剖析与综合研究相结合、文献分析与实践案例剖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该课题大量采用“文献基础上的历史与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以美国和工程专业为代表的专业认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由于当前面对的问题既不是新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单独面对的问题,因此对历史的客观考察和他国经验的透彻比较,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变革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该研究的立足点即在于此。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的比较并不是建立在国别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是以一种国际的观点,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现象的规律性进行比较分析。在进行归纳和概括的同时,选取相关制度实施比较典型的国家和专业领域进行个案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第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人才市场准入的重要措施,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采纳,而作为职业资格证书重要内容的标准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必须参考的重要方面。为此,专业认证作为重要的制度设计,必将在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机制中担当重要角色。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才配置中市场化要素的作用日益显现,要求必须建立注入职业资格等专业标准和规则,对人才的市场化流动和配置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确立以来,取得了蓬勃发展,但发展初期的无序和过低的准入门槛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鱼龙混杂,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规范,使之切实有序健康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诸多方面的转型,在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上也面临着从之前重点培养理论和学术精英向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变。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逐步开始显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正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及时到位的积累效应的集中反映。
第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质量保障重要举措的专业认证,目前已经在我国工程高等教育专业领域试点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国际上相对先进且有效的专业认证制度比较,我们还需要在认证组织建设、认证标准开发、认证结果实用、认证活动的业界人士才与等方面下大力气。
(二)启示与建议
第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处于逐步确立过程中,由于发展初期的无序和过低的准入门槛使得职业资格证书颇有些鱼龙混杂的情况,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质疑,需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规范,使之切实有序健康发展,真正发挥专业人才市场化配置重要把关机制的作用。
第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日益严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促使我们反思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以及定位明确之后的具体实施问题,更多引入业界的专业力量,主动开门办学,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第三,我国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如何充分发挥专业认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机制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与国际职业标准接轨、资格互认等,也需要我们现有扎扎实实的认证实践和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之后才能对话和讨论。目前我们已经明确了方向并迈出了第一步,后续最重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