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外科研成果 
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及机制研究》成果公报(课题批准号为GJA080021)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出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发布时间:2013-11-29 10:37:05

林安全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及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为GJA080021)。课题组成员有丁建庆、陈群、梁成艾、周彬、曹敏、吴明银、成映端、黄鑫

一、课题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重庆市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查研究、中职学生形成性、阶段性评价研究、中职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评价研究、中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评价研究、中职学生个性特长评价研究、“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之理论研究、“二阶段三课堂”评价体系之整体结构研究以及“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之保障机制研究。

    2.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档案袋法等。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并重点研究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通过扎实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发展现实背景归结:三大背景

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与方法体系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其科学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遗憾的是,究其发展质量来说其教学质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水平。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市区未实行学分制的中职学校及部分企业为研究样本,对156名不同中职学校的教师及部份企业实习指导人员的学业评价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方法与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和环节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学业评价标准缺乏企业性,以上现状都增强了我们积极探索研究新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的紧迫性。

   2)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之理论基础归结:五大基础

中职学校学业评价及方法机制研究主要有五大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来看,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策略都要体现多元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智能、过程、情景、能力进行多元化分析、评估,以形成合理的多元学业评价。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来看,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策略都要体现多元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智能、过程、情景、能力进行多元化分析、评估,以形成合理的多元学业评价。

从发展性评价理论视角来看,在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真正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理论研究中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开放性、未来性。

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角来看,对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不是评价者的一相情愿,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友好尊重和相互要求,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学业评价是快乐教育、个性成长与和谐评价的基础,是促成学生展示光芒和个性精彩的理论依据。

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来看,在对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上提倡采用多向度的视角和多元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突出理论创新的精神,倡导批判性的教育研究,提倡多元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

    3)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发展新模式归结:二阶段三课堂

学业评价不单是学校管理或者教师成果鉴定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成长、家长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机制是一个关乎学校、学生、老师、家庭、社会的多主体的动态的系统。要彻底改变以前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考试评分管理制度,建立由学生、老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学业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业的多元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二阶段三课堂”的中职学校学业评价新模式,所谓“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就是将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分为“学校学习”和“单位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以及“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行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来实施完成。通过“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中职学校就能在校企充分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通过“学校学习”和“单位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充分融入到“基础理论课堂、技能实训课堂和行业岗位课堂”三类课堂的学习评价工作中去,从而保证学业评价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企业性,促使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中的“共同要求、共同心愿、共同诉求以及共同思路”能通过“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式得以有效体现,进而在“共同要求、共同心愿、共同诉求以及共同思路”的实现过程中形成学生的“六性”素质结构体系以及养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最终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之保障机制归结:三边联动 四位一体

“三边联动 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是试图通过从校外、校内和班级三个层面来为“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核心动力以及主导力量,以此来更好地保障中职学生“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校外层面主要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如社会就业结构、企业发展状况及拥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企业专家等。校外层面的诸因素是“三边联动四位一体”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校内层面主要是指其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规模、学校办学实况、学校经济效益以及课程专家的素质都直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能否正常高效运行。因此,校内层面的因素是构建保障机制的主导因素。就班级层面而言,企业的切实支持、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发展要求和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都是“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基础保障,所以班级层面无疑是整个保障体系的核心因素。本研究所提出的“三边联动四位一体”的学业评价保障机制的重点在于充分运用这三个层面的条件并使这些条件形成合力,使各个层面的外在环境、内在条件、核心动力以及主导力量结合为一体来共同发挥作用,也即以“一体化”的姿态来保障学业评价体系的运行。

   2.对策建议

  1)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体系是制约中职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存在着学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学业评价标准缺乏一致性、企业性等问题。表现在:各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均以各自学校的自主评价为主,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机制,结果导致全市各职业学校的学业评价工作各自为阵,出现了“宽进宽出、有进必出”的教育不良现象;在评价主体分布方面,过半数(54%)的教师反映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反映以班主任评价为主的占45%,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企业参与评价采用的情况非常少,只占到21%13%,采用了综合评价的则为35%;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当前职业院校的学业评价工作没有充分尊重企业的意见,在评价标准中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和用人标准,故建议采用等级制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评价频度应适应降低。结合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现状,针对今后的学业评价工作,我们提出了一种既能体现学校、学生、企业以及家长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又能彰显学业评价科学性综合性的“二阶段三课堂”式学业评价模型。在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两个阶段的表现,通过学生三个课堂层面学习收获,对学生四个部分的学习内容,采用科学全面、公平公正、发展的原则对学业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通过“二阶段三课堂”式的学业评价模型得以具体体现,进而达到学生 “六性”素质结构体系养成。

本研究所提出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效建构一定要充分体现“二阶段三课堂”的内层建构特征以及“多元化”的外层建构表征。其外在“多元化”建构表征主要要求在中职学校评价主体、评价环节、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中学业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学校老师和领导,而是转向于寻求来自校方、企业和家庭方面的合作以共同完成对在校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正是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业评价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评价,而应是综合学生学科学业成绩、职业道德素养、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个性特长,所以我们的评价环节和方式也不应仅仅停留于以往的纸笔考试层面,要使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环节和方法的多元综合化,在具体饯行“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能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面检测、口头表述、实际操作、项目完成、学生作品、档案袋法、证书法等多种方法,而这些所有的方法都要基于尊重中职学校的特点、中职学生的要求和企业适应市场的需要之上。如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中,可以参照企业的要求,采用任务评价法,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学生的实训必备知识、技能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如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遵循企业的安全文明操作规定的过程中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途径来加以实现,体现实际操作评价方法的重要性。而在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后又可以通过项目产品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遵纪守时的职业情操,进而体现项目产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这样中职学校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环节而是充分地和企业融合为一体,多元化综合的学业评价体系便得以真正建构和落实。

2)建立客观、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机制

学业评价不单是学校管理或者教师成果鉴定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成长、家长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机制是一个关乎学校、学生、老师、家庭、社会的多主体的动态的系统。要彻底改变以前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考试评分管理制度,就必须建立由学生、老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学业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业的多元评价,这样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本研究建议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业评价过程中实行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机制便是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切实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中职学校的实际办学和教学特点决定了其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其主要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在“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中,学生和企业分别成为了评价主体之一,学生、企业都有了足够的发言权,这样就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企业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许学生评价的准确性可能不高,但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其利远大于弊。

以往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往往只是停留在学校老师的单纯评价上面,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学生最终在校表现的全部体现,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学业评价机制的弊端愈来愈深地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所以,中职学校的发展急需一套客观、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机制,在这种学业评价机制中要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本身就是终结性评价的失败者,他们在一张试卷上已经败下阵来。所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我们更要重视评价方式的转变,即更多地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既包含了对学习知识技能的评价,也包含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评价。而这些因素自然也就要求对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待评价之结果,不应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更应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要注重通过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来体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及认同性和改进性,例如在评价中可以通过等级制、百分制、描述性评价等单一呈现方式来加以体现,也可以通过任务达成、项目产品、典型服务等综合呈现方式来加以体现。正是因为致力于寻求构建一套客观、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机制,本研究提出了“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机制,该机制基本反映了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遵循了“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建构逻辑,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3)开发出适合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基于此平台我们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使得学习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在探索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建议中职学校积极开发出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学业评价电脑软件。即为了方便中职学校学业评价操作,学校应选择主要学业评价要素,充分考虑软件的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普适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以适合普通中职学校的使用。而这种学业评价电脑软件的开发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它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首先自然是学校的基础准备工作,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业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环节等,制定初步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学业评价方案。其次,则是社会各界的复审阶段,它主要是指接受来自家长和企业等其他社会团体的检验。学校制定的初步计划应交与家长和企业的手中,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吸纳其中合理有益的建议以促进初步方案的改进,使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再次,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开发学业评价软件的过程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人力支持,这些因素都是完成开发任务的基础平台性支持。最后,当然是相关技术部门的核心开发工作,这个环节是整个学业评价软件开发的关键性环节,相关人员的技术实力和水平是软件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决定了该评价软件的实际可操作性。只有上诉各个层面的工作具体到位并得以很好地完成,我们的学业评价电脑软件的开发才得以最好地发挥其功效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我们社会各界的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电脑软件的开发是未来学业评价工具开发的重要努力方向,在此希望能与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共同进一步开发与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4)鼓励中职学校开展实施个性特长发展性评价

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都不同于普通教育,相比于普通教育的升学目标,中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目标的,中职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专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职学生处于1518岁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都处于快速发育期,个性、素质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就应该鼓励对学生实施个性特长发展性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搭建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本研究所提倡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表现出的反映学生个体真实现状的职业倾向和专业发展倾向。在对中职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时,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一定获奖印证材料。学校按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对其个性特长的发展水平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经过核实和批准可以实行替代性学业评价,即用对学生个体个性特长评价来替代一门不合格的专业技能课或者一至二门公共基础课的学业成绩。

鼓励中职学校积极实施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性评价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开展个性特长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特长优势,并对自身所将从事的职业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便和将来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评价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评价时间最好在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以后)进行,并以学校配合的企业评价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德、能、勤、绩方面的表现并给出等级或者描述性的评语,其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学校不但要参考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岗位适应能力的评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还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毕业证挂钩,这将促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在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企业文化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这样通过走进企业并进一步融入企业,学生们便可以走出学校这个“井”进而能够欣赏外面世界的整片“天”。

    二、成果与影响

 本研究所提出的中职学校学生“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原理、“三边联动 四位一体”学业评价保障机制以及评导式中职学校基础理论课学生学业评价方法、项目任务式专业课学业评价方法、行为式岗位适应能力学业评价方法、嵌入式中职职业道德素养评价方法、替代式个性特长学业评价方法、生成式学业成绩三维汇总评价方法等研究成果公开后,都在诸多地区引起了一定的影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曾有北京、成都、西安、株洲、南京等地市的相关人员来电咨询了解研究情况,在市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市内,有关领导对课题研究进展给予高度关注,时常问询课题的研究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目前,我们已经在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基地推广应用,已选取重庆市巴南职教中心、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重庆市轻工业学校等3所学校开展实验试点工作,预计在一定时间内,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在实践中得到推行与应用。

   三、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拥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大众性,它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鉴于此,对于中职教育的研究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回顾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正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促进了当前中职教育的长足发展,但同时还需要被高度重视的是中职教育整体的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虽然影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但本研究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机制与方法体系却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其科学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水平。为此,本课题致力于研究和探索职业教育教与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揭示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探寻符合学生、学校、专业特点的科学、可行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和方法原理。只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及机制才能促进学校的高效管理,使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满足社会对各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以评促教、以评增效、以评树人、以评立校、科学职教。通过一年多的扎实研究,本研究提出了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机制,这是一种切合中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中等职业学校“二阶段三课堂” 学生学业评价主要由评价主体客观、科学地量化与非量化测量和反映学生对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已开设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状况、认知状况、掌握状况以及行为变化组成。通过践行“二阶段三课堂”这一学业评价模式,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开设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以及所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应以人为本,就理应用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这也正是“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机制的意义所在。

通过我们的努力与探索,本研究收获颇丰,并且所提出的中职学校学生“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推广性,但是在研究结果的实际推行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不少难题,例如,在没有实施学分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专业技能评价、个性特长评价、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以最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如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的具体运行也会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会停止对它的研究,只有这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才得以真正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