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指导工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指导虽有各自的实践经验,但是,这些职业指导却存在着指导面不广、信息量缺失、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究其原因,笔者提出了几点改进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院校;经验;对策与措施
众所周知,在高职教育发展繁荣的同时,学生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接踵而至,结构性失业矛盾日渐突出。不少学生就业指向十分单一,期望留在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在就职价值观方面抱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态度,甚至缺乏吃苦耐劳、诚信等职业素质。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形势、准确定位、拓展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做法与问题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是在大学二年级,主要以讲授为主,教授内容包括有职业知识、就业政策介绍和求职技能培训等。可是,相当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二)举行职业比赛等活动。职业比赛活动有模拟职场面试大赛、一面之缘职场大赛、以及职业规划大赛。这些比赛不足之处在于职业指导的普及面不够广。
(三)开展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规划训练营也是综合性的职业指导方式。经过多期的开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良好反应。但该种方式的职业指导同样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泛的问题。
(四)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该方式通过举办就业讲座、专题报告会、印发职业宣传手册等的形式为全体大学生提供政策、信息。唯一的不足是个别学生反映获取的信息和指导比较少。
(五)多种方式推荐毕业生。通过与企业的顶岗实习,在校园内举行大型的人才专场招聘会和校园企业招聘周大力推荐学生。但是,该方式存在着信息沟通不良的问题。
二、职业指导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职业指导在实践中存在上述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将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和形式较枯燥。调查中,3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说,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的职业指导课程基本流于说教,内容空洞,陷入枯燥的学分课的窠臼,另一个现状是即使有职业指导方面的讲座,能够主动参与的学生也不多,经常要以签名的方式约束学生参加。
(二)职业指导的理念不够深入。26%的学生认为开展的职业指导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上,主要的指导活动还是围绕着帮助学生尽早地找到工作而已,没有深入贯彻职业指导人职匹配的理念,重就业轻能力,缺乏指导的全程性和连贯性。职业指导不应该仅仅追求就业率而已。
(三)职业指导的信息缺乏。51%的学生认为学校主页所链接的职业指导提供信息较为有限。虽然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了一些就业政策和法规,就业公告,用人单位信息和学生推荐就业信息,还有一些就业相关的网站链接,但是信息量较少,实效性不高。
(四)职业指导人员有限、个性化指导不足。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专门从事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的人员不多,导致了在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时捉襟见肘。在对个别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由于指导人员的精力有限,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更多地倾向于择业心理的咨询。
三、职业指导实践的改进对策与措施
(一)构建全程化的体验式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们深知,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指导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仅凭一个学期开设的职业指导理论课程是不足以让学生们获得良好的职业指导的,课程应当让学生走到社会去进行职业体验,增加对社会职业生活的感性认识与深入了解。因此,课程要注重职业指导的体验式特点,通过班级的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游戏活动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凸显情感学习,使所有同学们都能够接触到深入的职业指导。
(二)深入贯彻职业指导理念,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
为了达到人职匹配的指导理念和让学生认清与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笔者也进行了职业指导的课题研究,制定出了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职业培养方案涉及基本职业素质、岗位适应性素质和社会发展性素质三大模块素质的培养,拟采用学分制的课程和活动参与方式来实现,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借助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为了弥补职业指导人员不足所带来的困惑,学校可以引进职业生涯自我测评系统,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测评,让他们通过测评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此外,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中心还要设立例如QQ在线咨询的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咨询服务。
(四)构建学院有效的职业指导信息服务网络
职业指导信息服务网络应该运用最新的现代化手段和技术,提供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用人单位介绍等各种就业信息的发布,真正实现就业信息和政策法规、用人制度等资源共享,使该信息服务网络能全方位、全天候地为学生及用人单位等提供交流和服务。
(五)建设一支精明能干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
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建设工作,也是实现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打造院系两级的职业指导机构。当然,在打造和扩充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同时,要以“质”取胜,而不能盲目地追求“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等. 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魏苏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董绿英.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55-56.
[4]宝小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25-128.
[5]史文利.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