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情况
作者: 出自:本站 发布时间:2013-06-17 12:29:0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正在研究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改革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党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本职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立德树人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对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和学校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的教育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等等。这些问题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不满意。面对未来还有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将根据党的十八大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采取强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立德树人是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整体谋划,综合协调,系统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在坚持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五个统筹,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1.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学段,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和教育内容有机衔接。

  二是统筹品德、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五个学科,使各学科相辅相成,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三是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使各环节有效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四是统筹教育专家、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社会人士五支力量,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做好育人工作。

  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形成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2.三个突破。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突破。重点是扭转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轻文和单纯追求考试分数等倾向,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摆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位。

  二是在育人模式上突破。重点是扭转重知识传授、轻育人等倾向,由学科导向转向教育导向,既发挥好各科的育人功能,又统筹发挥好学科综合育人功能。

  三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上突破。重点是扭转学科分割、资源分散、保障不力等问题,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科学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职责明确、保障有力、运转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聚焦教育教学的一些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学科教育改革。一是每个学科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二是学科间相互配合,协同发挥育人功能。

  2. 加强课程教材改革。一是整体规划小学、中学、大学德育课程体系。二是系统梳理品德、语文、历史、体育和艺术等学科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衔接和互补,解决简单重复、错位和交叉等问题。

  3. 加强教学改革。一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学生实习实验、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育人。二是强化综合教育活动环节,整体设计综合实践、主题教育等活动,将相关学科的育人思想和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和融入到活动中,促进学科间的教学联系,发挥育人综合效应。

  4. 加强评价考试制度改革。一是扩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综合考察学生发展情况。初步研究结果是5个领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20个左右核心指标。评价重点关注三个方面:①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②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③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率,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二是推进中考和高考改革,把课程标准作为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使考试与课程、评价统一起来,有效衔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规范考试命题人员资质,中考、高考命题人员必须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实际,提高命题的针对性。

  5.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改革。统筹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工作。一是着力提高师德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二是根据立德树人、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