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中国共产党绘制“文化强国”蓝图
作者: 出自:本单位 发布时间:2013-09-27 17:11:20 点击次数:3677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王建华 任沁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18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擘画绘制了新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努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也伴随文化的昌盛。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途径,并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明确指出,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包括“文化更加繁荣”;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显著标志。
这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以“文化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并使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96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曾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重要决议的形式强调,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受访的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全会的中心议题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而且还决定着它自己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说,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作为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作为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已经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推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显著进步,则为中华文化创造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其对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法于中共十七大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是:文化因素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文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和速度空前提升;文化以其浓厚的底蕴成为推动创新、发明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形成融合、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当代世界,经济文化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而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独特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此趋势更加明显。
然而,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定的文化还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说:“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财富的持续累加,显然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也更非终极目标。”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这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形成了一大挑战和考验。
许耀桐说,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激烈,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中国也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威胁。
康晓光说,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并在大胆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有效抵御西方的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保护“文化边界”、“文化版图”,维护“文化主权”、“文化安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虽然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文化产业增速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高出6个百分点,但是文化体制机制中仍然大量存在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成分,“重事业、轻产业”,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盲目发展的苗头一定程度存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国际经验测算,中国每年文化消费应在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消费仅约1万亿元。另外,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有待加快,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足1亿美元,还不及国外的一个著名马戏团。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审议通过,中国必会掀起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更大高潮,并将在若干关键环节快速实现重大突破。
分析人士预料,今后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将全方位深化,既包括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将明显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文化“走出去”的模式和文化对外传播的手段、途径和形态将得到开拓创新,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许耀桐说,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华文化兴盛的趋势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定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